那么,针对不同激光设备,如何根据个体皮肤情况调节适合的能量参数,才能达到其相应的治疗终点?临床最难掌控的“白霜”反应,为何很多人都没有见过?甚至不敢轻易打出“白霜”?
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“白霜”反应这件事!
激光具有强烈波粒二相性,在皮肤瞬间接受能量的瞬间,其显微爆破效应远远大于热效应。这种显微爆破导致组织出现剧烈拉伸和分子键断裂,组织瞬间分离,出现大量细小空间,光线无法穿透而显露出来的白色反光。
如果用生理盐水涂抹,则可发现皮肤又可恢复基本正常的肤色。那么这也就是我们要追求的治疗色素问题的终点反应:将表皮去活崩解,色素也随之破坏,并在随后的炎性反应中被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代谢掉,达到消除色斑的效果。
良性色素性疾病采用激光治疗依赖于“选择性光热作用”原理破坏黑素小体,从而导致色素被破坏、吸收,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。
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色素性激光以Q开关激光或皮秒激光为主,常用波长包括了532nm、694nm、755nm、1064nm等。

色素性激光的波长及色基的吸收曲线
治疗雀斑常选用短脉宽激光(纳秒或皮秒)的 532nm、694nm、755nmQ开关激光。治疗的终点是即刻出现白霜,持续3~20min,然后出现颜色加深。太田痣常采用755nm,1064nm,694nm Q开关激光治疗,其即刻反应是治疗区发白,1064nm治疗后皮损区会出现渗血、出血和结痂。
颧部褐青色痣常采用755nm、694nm Q开关激光治疗,即刻反应是治疗区出现白霜,尽可能避免紫癜的出现,绝对禁止表皮飞溅。但颧部褐青色痣常伴有黄褐斑,治疗时应注意过大的剂量对皮损消退无益,不仅会加重色素沉着,而且会加重黄褐斑。对文身而言,采用Q开关激光或皮秒激光治疗后出现皮损发白,即刻皮损轻度隆起1 mm左右。
临床治疗的终点反应,依赖于激光的类型以及治疗靶标。激光产生的光热效应、光机械效应以及靶基的特性均会影响到终点反应。而激光的波长、能量、脉宽和冷却方式等是产生终点反应,甚至发生不良反应最重要的因素。
当然,也有临床医生,担心能量过高导致色沉等副反应,而降低能量采取治疗,甚至都没见过白霜反应。还有一味追求“白霜”反应而导致不可逆的临床并发症。
临床也有操作者过度追求终点反应而增加激光能量,这样并不能增加疗效,反而可能会出现不必要的表皮损害。
(1)一般出现在短波长激光治疗过程中:色素性激光在治疗表皮斑(黑色素沉积在表皮层)时,终点反应建议为灰白或者色斑颜色加深,而不是霜白。当出现霜白反应时,说明能量偏高,出现PIH的风险增大。
国外学者观察了采用不同能量532 nm Q开关Nd:YAG激光治疗日光性黑子后出现PIH的几率。结果显示,高能量组即刻出现霜白的终点反应,术后遗留明显的PIH。而低能量组色斑颜色变淡,即刻出现灰白的终点反应,未出现PIH。
(2)另一种是在皮秒治疗过程中:皮秒激光的机械爆破作用更强烈,初期使用蜂巢皮秒、超皮秒设备的操作人员往往为了追求“白霜”反应而加大能量(大于300MJ),在强烈的显微爆破作用下,皮肤的水肿,紫癜甚至出血就会出现。
建议在使用色素性激光治疗色素性皮损时,应常规进行光斑测试,根据终点反应选择合适的治疗参数。在全联《光电美容操作规范化精英班》的实操课堂上人手一本的“光电实操指南手册”,不同的光电设备都有治疗参数提供参考与借鉴,学员可根据临床情况灵活应用。
以上可以看出,激光治疗终点反应的判断显得尤为重要。过度治疗容易导致PIH等风险,或因担心色沉等风险而降低能量,达不到治疗效果。
总之,在进行激光治疗前,每位医生应做到心中有数,详细采集相关病史(如用药史、过敏史、光暴露史等),进行正确诊断,全面评价患者诉求。在治疗过程中认真判断治疗区域的皮肤类型和皮肤状况,针对每种靶目标选择正确的波长、剂量、脉宽和皮肤冷却措施,这是成功施行光电治疗的关键。
MCU全联王牌课程《光电美容操作规范化精英班》,以光电技术为核心的实战型课程,让你学会光电技术的治疗要点,掌握治疗的判断,学会国内外光电设备的规范操作与应用。